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 绿化设计要点docx雷竞技·(RAYBE
- 绿化设雷竞技(中国)RAYBET·官方网
- 雷竞技RAYBET武汉四部门发布通知 推
- 雷竞技(中国)RAYBET·官方网站园林
- 湖南雷竞技RAYBET·(中国)官方网站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567
手机:138-0000-0000
邮箱:admin@shhesuo.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行业资讯
绿化设雷竞技(中国)RAYBET·官方网站计论文十篇
- 作者:小编
- 发布时间:2024-03-25 11:29:11
- 点击:
RAYBET官网绿化与其它建筑园林景观一样,主要是将建筑小品、水体、山、石等根据地形和性质,进行园林美的构图的园林形式。屋顶绿化在城市绿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屋顶绿化也称为脱离了地气的种植设计,随着建筑及人口的密度不断增加,人们对自然绿化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屋顶绿化正在以其独特的形式蓬勃发展,它不仅与建筑植物更紧密的融合为一体,更丰富了建筑园林的美感,为人们提供了视野更开阔、景观绿化形式更丰富的场所,由于屋顶绿化在建筑的顶部的有限空间进行造园,受到自然和人工的条件的制约较多,规划、设计屋顶绿化的元素、结构、体量和风格要有步骤的设计,以保证设计使用的有效化。屋顶绿化除了遵循建筑园林景观设计的技术理论外,还需重视建筑结构、屋顶防水排水的构造、植物的生态特征、种植技巧等多项造园的技术手段。屋顶绿化的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屋顶的承重和解决排水防水的问题及园林植物种植的种类搭配。为了解决屋顶绿化承重问题,屋顶花园中不设置体量过大的景观小品,地形的处理上尽量以平坦为主,可根据屋顶的自然情况来设计屋顶花园,以满足建筑园林植物配置的需要和景观空间层次变化。
屋顶花园与其他类型的建筑园林景观的设计有相似之处,究其园林绿化的设计应采用精心设计的以小见大的设计风格,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绿化艺术效果。形式上也可分为自然式、规则式和混合式,其种植形式和规划设计的布局也应相协调一致。
屋顶花园的植物配置多采用自然的手法,以追求一种整体自然的园林效果。屋顶花园的自然式布局是将屋顶花园的地形形态与建筑、小品、水体和景石协调搭配,植物配置讲究树木花卉的季相变化和空间色彩的组合,形式上注重立体高低的搭配,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和富有变化的植物的林缘线和林冠线,形成疏密有致移步移景的自然景观。
规则式布局注重植物景观装饰性,渲染景观的秩序化和严谨性。在园林植物配置上形成有规律、有层次、重规范、重交替组合的植物配置,表现出清新、淡雅、庄重、丰富的景观气氛。结合意境修剪植物图案,点缀精巧的小品,使屋顶花园的空间景观丰富、视野开阔。
混合式屋顶花园具备自然式布局和规则式布局的景观特点,又具有自己的风格,在空间组成的点和面的变化中,形成多样的空间的统一,追求景观意境的互溶性。这种屋顶花园强调植物景观的连续性,注重景观植物的丰富性,把不同种类不同风格和不同个性的园林景观紧密地联合在一起,形成优美的屋顶花园景观绿化环境。
屋顶花园绿化种植设计,实现了生态设计和园林景观设计有效利用,屋顶绿化的种植设计如下:
植物为主由于气候、季相不同,多以耐旱和抗旱的植物为主,考虑屋顶花园的负荷力量,多选用植物配置乔灌木较小的植物,以便植物的种植使用和管理、维护。
由于屋顶花园位于高处,且受风、雨面积较大,特别是雨季或有台风来临时,风雨对植物的损害较大,所以选择选择抗风沙、耐积水、生命里强的植物,能够保证植物的有效生长,形成屋顶绿化景观。
屋顶花园大部分位于高处,全日的阳光直射率较高,光照强度大,植物材料的选取尽量选择半阳性植物来丰富屋顶环境绿化空间,屋顶花园的材料选取应选用体量较小的植物,屋顶植物的选取多为植物土层薄、根系较浅的植物来丰富屋顶花园的植物品种,屋顶花园的绿化施肥也是很重要的问题之一,故耐瘠薄的浅根性植物最为适合。
屋顶绿化的植物配置以常绿的乔灌木、花卉、地被和藤蔓类植物为主,形成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屋顶绿化景观,能越冬的植物的使用尤为重要,并使用观叶和观形姿态优美的植物品种,来美化屋顶绿化,还可以结合使用盆栽等时令行花卉,使屋顶花园四季有花,体现屋顶花园的季相变化。
不同类型的建筑的屋顶花园具有不同的使用功能,因此在进行屋顶花园的景观设计时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地域屋顶花园的性质进行设计,注重自然生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充分考虑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另外,在屋顶花园的景观设计中,还需要考虑特殊文化、特殊和特殊文化需求的景观倾向,创造一个源于自然生态,高于自然生态的园林绿化屋顶花园环境设计。
公共游乐性屋顶花园是屋顶花园设计中常用的表现形式,公共游乐性屋顶花园是集休闲娱乐、聚会、集会、观赏性于一体的公共参与性场所,因此在进行屋顶花园的植物性配置上还需要考虑它的公共性,公共游戏性。屋顶花园的植物种植设计应以常绿灌木和落叶灌木为主,藤蔓、地被、苔藓类植物综合设计,在出入口、景观园路、景观小品的设置和布局中要符合植物配置人体工程学的需要,符合人们休闲娱乐、集会和活动的设计要求,尽量将植物配置中的景观设施和景观小品合理的运用到屋顶绿化绿色植物的景观设计里。整体设计应采用植物自然式的种植方式,突出生态的景观效果,整体布局严谨,开敞大方,有较大的活动空间,是屋顶花园和室内绿化结合的有机体,在景观墙上可以开暗槽,以悬挂式和镶嵌式形式种植植物,形成立体绿化。设置精美的小品和水景来塑造植物配置景观的意境,植物配置应选择姿态优美,生长性较好的植物来形成半开放空间和隐蔽空间。
专用休闲式屋顶花园特点是面积小、地形丰富平坦,可以充分利用屋顶花园的空间做垂直绿化,或进行一定趣味性的景观种植。具体的植物配置方式是结合墙体绿化、阳台窗台绿化栽植的景观形式,一般在楼顶平台上设置花池盆栽或盆景栽植植物,或按照休闲式屋顶的性质搭建棚架,种植地锦、丝瓜、葡萄、葫芦等藤蔓类植物,既可以降低屋顶花园的顶层温度,又可以提供家居性的休闲活动场所。在扬州等地,某些屋顶花园常用炮仗花、扶芳藤、金银花、络石等进行植物配置,使整个屋顶花园充满了田园情趣,开花时繁花似锦,丰富了建筑屋顶花园的色彩。
科研生产屋顶花园注重观赏与栽植,注重整体布局和设计,规范的、有顺序的植物种植区或植物种植池,强调绿化区和园路的综合规范设计。科研生产屋顶花园的植物配置能够降低资源的消耗,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对生活、生产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1]吴霜,杨潇,李杨帆.生态屋顶引领低碳潮流[J].环境保护,2010(14):67~69.
由于此段采矿活动频繁,将原有地形地貌破坏的满目疮痍,原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缺林少绿;该项目地紧邻黄河,为人工水体的建设和植物灌溉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道路两旁的绿化建设能够对景观水系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因此,根据现状,将台地景观区分为三段进行分析与设计。
自5号至6号漫水坝前端318m,是本项目所涉及范围中地势相对平缓地带,总绿化面积38.0亩,最高海拔1158.07m,最低海拔1150.22m,地形高差约7.85m。依托现有坡体,进行缓坡处理,可以就地进行植物种植。
该区域为6号漫水坝前端318m至6号漫水坝,绿化面积35.7亩,最高海拔1165.55m,最低海拔1149.96m,地形高差约15.59m,是沟壑纵横、峭壁陡立地块,设计应充分考虑现有自然地形,将现有梯田式台地与绿化模式相结合。
该景观位于6号至9号漫水坝南边,绿化面积276.71亩。总体地势东高西低,由东向西呈狭长状形成层层台地,每层之间地形起伏较大,最高海拔达1185.45m,最低海拔达1153.09m,最大地形高差约32.36m;在宽度1.5m至最宽处不及15m逐层升高的台地上,分为6级主要阶梯,上下高差近30m。通过对土地进行坡度分类分析,其中适宜设计用地即自然坡度小于10%的有8.37公顷,基本适宜设计用地即自然坡度介于10%至20%之间的有12.08公顷,采取一定措施改造可用作开发用地即自然坡度介于20%至25%之间的有18.54公顷,在自然坡度大于25%的用地中,通过较大力度改造能够被利用的用地有28.87公顷,不宜建设用地有1.88公顷。所以,结合地形现状,针对不同坡度进行多级化台地的划分,总体强化空间的层次性,采用退台、错落等处理手法,形成随山势层层叠落,参差变化的台地景观。
该区域涉及范围为6号至9号漫水坝北边,靠近S103省道,总绿化面积300.85亩,最高海拔达1186.89m,最低海拔1172.79m,最大地形高差约14.1m。在园林景观绿地内合理布设园路、广场、廊架、观景平台等,使绿地功能更趋多样化。
在此区域的设计中,其现状地形以西北地区特色的丘陵沟壑为主,地形地貌复杂,所以在尊重原始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减少土方量,增加土地利用率。
重点突出彩叶植物与观花植物,形成大流线、大色块的组团,充分体现因势造型的竖向台地景观效果。
依据立地条件,与已设计的景观水系相结合,营造生态水系与道路绿化景观有机衔接、相得益彰的生态景观 长廊。
项目区在植物造景上,根据地形和土壤条件,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配植相应的植物品种。利用黄河水灌溉,因地制宜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节约绿化养护成本,保护地下水资源,实现生态景观的可持续性与未来管理的合理性。
缓坡体,以凤凰作为节点,体现金凤呈祥的寓意,也为进入水洞沟的人们留下银川凤凰之都的印象,体现浓浓的地域特色。凤凰以金叶榆(Ulmus pumila cv.jinye.)镶边,柽柳(Tamarix gallica)填充,透漏结合,黄绿搭配,季相分明。
设计中充分考虑现有自然地形,台地陡峭,将现有梯田式台地与绿化模式相结合,将山体与水系相结合,利用观花小乔木山杏(Armeniaca sibirica(L.)Lam)、山桃(Prunus davidiana Franch.)和秋季观叶的火炬树(Rhus Typhina Nutt)成片种植,营造春季山花烂漫,秋季层林尽染的景观效果,结合桧柏(Sabina chinensis (L.) Ant.)、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var. mongholica Litv.)等针叶树营造冬季常绿景观,达到四季皆有景可观的绿化效果 。
错落有致的台地景观位于6号漫水坝与9号漫水坝之间,现状两边地形以丘陵沟壑为主,现状绿化参差不齐,杂乱无章。现状中山体有大面积红胶泥土,山体整体换土可操作性不强,所以要充分认识、把握用地条件且利用的合理得体。 在布局上能够做到顺应自然,灵活造景,并且不拘泥于特定的模式。该段设计借鉴台地园林的造景模式,按照现状中现有的地势因势造型,层级划分为6级台阶,用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 Linn.)、火炬树(Rhus Typhina Nutt)、山杏(Armeniaca sibirica(L.)Lam)、金叶榆(Ulmus pumila cv.jinye.) 成层种植,高低错落而又花开似锦,从青银高速观赏,不同于小江南的隽秀之气,展现大西北的粗犷而又不失典雅。台地化处理有利于景观空间层次的立体化,本项目地就是充分利用自然地势,尽量避免建设性破坏,以带状形式,逐级向上形成竖向空间,并且将项目的中的漫水坝,S103省道以及青银高速公路作为大背景,再通过对每块台地进行植物配置,打造出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流动”性景观,形成多层次的景观绿化空间,建立和谐的绿化生态景观,从而达到“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意境。
项目地中大面积坡地,既破坏了原始植被,有损生态平衡,又极易受风雨等的侵蚀,导致水土流失,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随着人们环保及审美意识的提高,需对的坡面进行绿化处理,以防止坡面的侵蚀和风化,从而达到护坡作用。当坡面边坡坡度大于30度,属于极易形成崩塌、滑坡等危险的高边坡。对于本工程施工的边坡,根据边坡坡度的不同,拟采用不同的边坡护坡处理方式:(1)如边坡坡度小于30度,土坡则直接播种根系发达的植物,可以与山体长草区植物一致;(2)如边坡坡度大于30度,对不同地质条件的边坡均采用客土喷播生态护坡技术;(3)当边坡坡度大于30度,可选用形式简单、施工方便、可就地取材、适应性强的重力式挡土墙,对高边坡的填方边坡,由于填方深度大,施工中应结合现场条件考虑重力挡土墙。
该段设计中因势造型,整体构建乔灌草结合的复层园林景观。依托预留观景平台,将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inn.)、柽柳(Tamarix gallica) 等耐旱灌木作为护坡植物,遮挡黄土露天的弊端,形成良好的植被覆盖度,减少该区域的沙尘,为过往行人营造山花烂漫、山坡绿色幽幽、水系繁花似锦的道路和水系景观带,实现“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透漏景观效果。并设计观景平台、休闲广场和景观亭,通过园路连接各个广场、平台和园林小品,园路宽2-3米,布设尽量平缓、曲线优美、圆滑,铺装材质以水泥压花路面及透水砖为主;广场和观景平台以花岗岩为主,能有效分割空间,与周边景观、建筑风格、园路协调一致;园林小品有廊架、亭子、坐凳、花坛等,对宁夏水洞沟生态景观长廊建设项目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本案在植物造景上,根据主题立意,整体上体现出生态、自然两大特点,在树种选择上以节水耐旱树种为主,由于其所处位置为高速路,考虑到行车速度,故植物配置采用大色块种植方式,在局部景点上重点设计。设计原则遵从:适地适树(选用乡土树种,宜乔则乔,宜灌则灌;以乔木树种为骨架,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合结构);绿化与美化(彩化、香花)并重。
总体布局采用点、线、面结合的基本结构,即在总体构思上,以宁夏的历史文脉为线索,以景观生态学为指导,把宁夏凤城文化及黄河文化有机融入其中,布局“金凤腾飞”的图案,保留峭壁陡立的自然原始地貌,彰显沧桑与浑厚;植物布置近水面种植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 L.)、鸢尾(Iris tectorum Maxim.)、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Cav.)Trin. ex Steud)等水生植物,整体以彩叶植物作为主体,局部穿插特色规则式大尺度的特色地形,通过彩叶树种的种植,加深空间感与通透性,体现大色块的流线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区中地形最复杂的是梯田景观区和台地景观区,与平原相比,其工程复杂性客观上增加了开发难度。通过计算,该区域种植土回填26.8万m3,坡面整理14.0万m3,绿化地整理及渣土清除分别为54.9万m2和1.3万m3。其中,梯田景观区绿化面积共计2.3万m2,其中机械结合人工整理绿化用地共计2.1万m2;但原有地形复杂,大部分区域不符合种植要求,为达到种植要求,场内土方转运产生量共计35.7万m3;台地景观区场内土方转运产生量共计190.4万m3。所以,通过台地多级化处理,不仅减少了挖方而且使填挖土方量基本保持平衡、节约投资,为加快工程进度到积极的作用。
该区域进行台地式处理,不仅为行人及周边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景观环境,而且栽植的林带在吸收汽车尾气及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产生的废气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本项目建设实施后,可形成有效的林地防护体系,产生显著的生态效益,可以使该地区的小气候逐渐改变,净化空气,消除噪音,提高植被覆盖率,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环境。
在该区域进行植物种植,大大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浓度,对释放氧气及负离子等有一定的作用。
在本区域大量选用对有害气体抵抗性较强的树种,如臭椿、白蜡等,有利于吸收有害气体,对减轻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造成的大气污染意义巨大。
该区域进行台地式处理,形成随山势层层叠落,参差变化的带状绿色长廊,对降低高速路车辆噪音具有明显的作用,将成为市民生活的天然隔音屏障。
本项目建设完成后,将使项目区沙源得到治理,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减少,有效控制和减轻当地及周边地区的自然灾害。另一方面,植被覆盖率,水土得到保持,沙暴和沙尘暴的沙源物质减少,沙尘暴危害降低,减少道路交通事故。
对变电站给水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时,必须要严格遵照给水设计规范中相关技术指标。事实上,给水系统中的主要流量类型包括居民生活运水、工业企业生产用水、消防用水、绿化用水、公共设施用水和未预见水量等,用水来源是市政给水管网或地下水加压所提供的清洁水资源。为实现绿色智能变电站供水方案,我们可以根据节水性优化设计原则,对生活污水、生产污水进行物理和化学净化处理,将其用作绿化用水,从根本上降低变电站区情节水资源的综合使用量。比如本人曾参与某220kV户外GIS变电站给水系统优化设计工作,其设计用水量主要包括生活用水、绿化用水、未预见用水量等,工业用水、公共设施用水相对较小,此处不作考虑,而消防用水为一次性用水,可不计入设计用水量中,变电站内绿化用水量最大,占总用水量64.39%。为有效减少该变电站区清洁水使用量,经讨论决定尽可能降低绿化用水量,除了变电站区内绿化尽可能选择养护少、耐气候性的植物,还应釆取合理工艺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经处理后的水用作绿化用水,有效减少清洁水源的使用量。经长时间分析统计可知,站区清洁水使用量已减少到常规用水量的84.3%,在户内GIS布置变电站,由于站区面积较小、站内绿化面积较小,清洁水使用量还望减少到常规用水量的72%以下。由此可知,对变电站给水系统的优化和实现中水回用对变电站的经济效益、环境保护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变电站排放的废水主要是含油废水和生活污水,含油废水常产生于重大事故中,如主变电站发生火灾等,但由于变电站重大事故较少发生,且我国目前许多变电站都会设有事故油地实现油水分离,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含油废水对变电站区环境污染影响较小。目前,变电站排放出的废水主要是生活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水方向主要有2处,即城市污水管网和变电站外附近自然水体,一般变电站会选择近期排至站外自然水体、远期排至城市污水管网的排水方式。变电站在选址时,为尽量少占经济效益较高的地段,常常会选择设置城市周边或偏远地区,这些地方一般欠缺完善的市政污水管网,因此,变电站内污水一般是与雨水合流排至附近自然水体,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周边环境。立足于节能减排理念,绿色变电站排水工程设计可以摒弃传统的污水外排形式,对站内生活污水进行合理净化,使之在变电站内实现有效循环。由于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具有较好可生活性,我们可以对其进行生物降解,以净化水质。除此以外,为实现绿色智能变电站的排水系统优化设计,设计变电站排水系统时应尽量占用较少空间、提高水处理质量、注重养护管理方便,若选用传统的传统钢筋混凝土构筑物进行污水处理,必然无法满足处理要求。因此,在设计该变电站排水系统时采用技术成熟的地埋式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处理生活污水。该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能将氧化池、沉淀池、污泥消化池、消毒池集于一身,只需在实际工程中配套设计相应的污水调节池、集水井和控制系统则可实现生活污水在变电站内的有效循环。经地埋式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处理后的水质能达到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可用作绿化用水’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清洁水使用量,还可以尽量避免生活污水排至变电站外对环境造成污染,真正实现绿色智能变电站的节能减排目的。
绿色变电站给排水系统管道管材必须遵循合理性、适宜性原则,我国当前对变电站给排水系统管材的选择欠缺统一的标准,给排水设计人员在选择管道管材时随意性较大,像铸铁管、混凝土管等耐腐蚀性差、自重大的管道仍被广泛应用于设计中。对此,绿色智能变电站给排水系统对管道管材提出更髙要求,不仅要求给排水系统管材要符合安全卫生标准,还必须考虑管道管材是否安装使用方便、是否环保经济。近年来,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已研制出环保经济、安装方便的环保型管材,如硬聚氯乙烯管材、交联聚乙烯管材、铝塑复合管材、无规共聚聚丙烯管材等新型环保型管材,因此,我们在设计绿色智能变电站给排水系统时应根据工程实际状况合理选择管道管材,实现变电站的节能降耗、绿色环保,为我国社会经济提供可靠保障》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探索绿色智能变电站给排水系统优化设计方案,在给排水系统设计中积极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机械设备和设计理念,探索更多节能降耗、绿色环保、经济可靠的给排水系统设计方案,促进绿色智能变电站给排水系统设计朝着可持续方向蓬勃发展,保证工程建设项目能顺利保质保量地完成,确保我国今后能安全稳定地发展。
绿色变电站以节能环保、高效和谐为管理目标,所以给排水系统要体现节水节能,不仅要做到给排水系统的合理规划,还应合理选择节水节能器具,如节水型冲洗水箱、太阳能热水器等,真正实现绿色变电站的节能降耗。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传统石化能源的枯竭和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人们越来越明白环境与能源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高层建筑设计快速的向绿色环保设计发展,这不但能够很大程度的节约能源,还能更好的在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问题上提供建设性的成果。因此,绿色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人们在经历了长期发展后理性反思的结果。本文就高层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进行探讨。
绿色建筑设计理论是指将生态学理论应用在建筑设计、建设过程中使得建筑物同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相互协调。绿色建筑理论能构建出更加适合人们生活需求的生态环境,减少建筑物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节省资源消耗保证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应用绿色建筑理论科学的改造自然环境实现建筑、社会、自然和谐发展,倡导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场地条件与整体设计相结合,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与此同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新型材料有效实现节能、环保的要求。
绿色建筑理论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根本,将生态学、建筑学、材料学、课技学等理论融为一体对建筑物的设计、建设、使用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保证建筑环境的生态平衡,实现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无污染、低消耗,旨在为居民打造一个生态、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因地制宜是绿色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最常见的应用,建筑要与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历史文化等相互统一。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域特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理论的核心是低碳环保,运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可循环利用,无污染的能源。高层建筑以居民生活质量和舒适度为第一要旨,一定要在选址、节能、结构、造型以及能耗等各方面进行统筹。绿色建筑是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群体,因此必然依托自然环境,建筑和环境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为了将绿色建筑理论合理的运用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必须有良好的技术支持,高层建筑的设计、施工、选材、材料的加工处理、废弃物再生处理等都需要科学的技术做保证,而选择的技术必须和自然环境相互协调从而保证高层建筑的绿色发展。绿色建筑从产生和使用两方面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能量消耗、资源消耗、全球变暖、酸雨、有毒物质、再利用(循环)和无害化处理的可能性等全方面进行考量。
高层建筑工程的最大特点就是高消耗、高污染。美国著名结构工程师法兹勒康说:“今天建造190层的建筑已经没有任何实际困难。要不要盖摩天楼或在城市里如何处理摩天楼,并不是工程问题,而是个社会问题。”热辐射、光污染、地面风流、空间压迫感、火灾危险性等是高层建筑不可回避的产物。虽然高层建筑存在种种弊端,但其具有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这一明显优势,另外,从景观角度上来讲,也有利于城市景观的丰富,体现了现代城市的发展和凸现了城市轮廓线。同时,对于居住在高层的人而言,能有一个良好的视野、通风和日照条件,所以高层建筑势在必行。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建筑理论已经成为高层建筑在社会中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理论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会受当地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如果当地社会发展比较落后,即便将绿色建筑理论运用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因为缺乏必要的社会经济环境绿色建筑也无法真正的实现。绿色建筑理论涉及到建筑学、生态学、美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知识,只有将生态理论彻底应用在建筑的各个领域才能保证绿色建筑的真正实现,作为绿色高层建筑的理论支撑。
绿色建筑理论的基本目标就是为人们创建一个人、建筑、自然和谐发展健康安稳的生态环境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绿色建筑理论必须考虑到人文环境的影响。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把当地的风土人情、习俗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融入建筑中从而通过高层建筑将当地的风俗文化展示出来。
绿色建筑理论必须有良好的技术支撑,目前的技术环境不断的改善,也为绿色高层建筑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一是采用节能墙体材料或节能措施,提高墙体的保温性能,降低建筑能耗;二是采用节能材料或者节能措施的门窗,降低室内能耗;三是采用节水型器具和设备,以及回收用水系统和废水回收系统,节约水资源;四是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开发利用,如地源热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五是利用风压降低建筑能耗;六是利用屋顶、地下室、建筑立面等一切空间增加绿化面积;七是利用本地建筑材料节约成本并可持续运用;八是垃圾分,类防止污染。九是合理利用优质能源,减少电力资源的消耗增加优势能源的利用率。
越来越多的低碳、节能、环保的绿色材料应用于高层建筑,推动了高层建筑节能设计的发展。
绿色建筑设计重点在于在降低能耗方面的设计,建筑师一般会考虑因地制宜的方法,从而确定高层建筑物的布局、形状高层建筑物走向以及体形系数、表面面积系数、室内设计等方面的事宜。绿色建筑在建设过程中,建筑材料如高层建筑物的门窗、屋顶、墙体、室内外墙面的铺设等都是材料消耗的重要内容,因而高层建筑在建设过程中要经过选址、平面设计、材料选择等环节。绿色建筑主要目的就是利用最环保的、节约的材料建设高效的空间。
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不能遵守单一的固定模式进行设计要充分的和自然环境结合实现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在设计过程中要采用合理的技术和设计方式将建筑有效的融入自然环境中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建筑绿色化。
现如今,房地产行业在我国的发展非常的迅速,对能源的消耗随之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必须将绿色建筑理念融入房地产高层建筑行业中,这样就能够有效的节约资源、开拓新市场。尤其是目前人类对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会为企业开拓绿色节能的新市场提供有效的途径。在目前,房地产市场中房价只增不降、房地产新政策变幻莫测的情况下,消费者致力于以高消费换来高质量的住房。此时,绿色建筑设计的推出,吸引消费者的关注,重新激发了市场的活力。这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力求环保、节能的消费需求,还可以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要根据当地的地理特征、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广泛的使用当地建筑材料保证建筑地域化、生态化发展。在我国的传统高层建筑物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居民常使用当地的农作物废料作为房屋建设的原材料,这种房屋具有冬暖夏凉的效果实现了建筑生态化,而且,有的地方还会合理的利用太阳能确保建筑的日照效果。
绿色建筑理论能有效的节省能源的消耗捉进建筑、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绿色建筑理论在高层建筑设计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绿色建筑理论起步比较晚,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仍处于初步阶段,因此,建筑设计人员要对绿色建筑理论进行深层次研究,有效的提高高层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应用,达到时代对建筑提出的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新要求。
[1]陈思源.基于GBIM的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信息流仿真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3.
[2]高巍.绿色建筑理念下的北方高校学生公寓设计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
[3]王蔚.模块化策略在建筑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3.
绿色设计是以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为目标的创新设计,它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延伸到了产品使用结束后的回收再用及处理过程。从宏观上来把握与产品有关的环境问题、材料的重复利用问题、废弃物的管理问题等。
作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TRIZ创新方法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探讨了运用TRIZ解题工具――矛盾矩阵,来解决绿色设计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通过建立绿色参数与TRIZ工程参数的关联表,把绿色设计问题转化成了TRIZ问题,并运用TRIZ工具来完成绿色设计。
在技术系统中,两个参数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限制的关系,提高某个参数时,可能会导致另一个参数的恶化从而产生矛盾。在产品设计或工程设计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利用TRIZ方法可以解决这样的设计矛盾。阿奇舒勒归纳总结出39个可以描述在工程技术中出现的绝大多数技术内容的通用工程参数。解题时,先把技术矛盾的两个参数分别用通用参数中的两个来表示。这样就把实际产品或工程设计中存在的矛盾转化成标准的技术矛盾问题。39个工程参数的矛盾矩阵表如表1所示,使用矛盾矩阵表解决问题的流程如图1所示。也就是,先将待解决的问题转化成可以用技术矛盾的39个通用工程参数所描述的问题模型。然后,针对不同的问题模型,在矩阵表中找到创新原理(表中数字表示推荐的创新原理编号),并运用这些创新原理经过演绎与具体化,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
绿色设计DG(Green Design)通常也称为生态设计、环境设计、生命周期设计或环境意识设计等。绿色设计面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是从摇篮到再现的过程,也就是要从根本上防止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关键在于设计制造,不能等产品产生了不良的环境后果后再采取防治措施,这就是绿色设计的基本思想。总的来说,绿色设计是这样的一种设计,即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着重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质量等。绿色设计的本质特征在于,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构思阶段,就要把降低能耗、易于拆卸、再生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与保证产品的性能、质量、寿命、成本的要求列为同等的设计目标,并保证在生产过程中能够顺利实施。
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各国陆续了环境污染事件,不仅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危害,造成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对人类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威胁。公害事件和环境问题让人们认识到发展绿色科技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目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人类正在迈向绿色经济时代。绿色经济强调用生态化、知识化和可持续化改造传统的黑色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的重要问题。发展绿色经济,绿色技术是保障,绿色技术是根据环境价值并利用现代科技的全部潜力的无污染技术,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和改善生态,包含的范围很广,主要有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污染治理技术、材料技术、资源回收技术以及环境监测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等。发展绿色经济,是解决环境污染,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
随着人们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发展绿色城市已成为人们与日俱增的绿色消费的必然趋势。绿色城市已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主流,它不仅仅着眼于城市的生态环境等外在的视觉形象,更注重城市的绿色文明、绿色经济、绿色生态等丰富内涵,体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绿色城市设计也被认为是当代城市设计发展的主要方向。
绿色城市设计理念起源较早,在20世纪70年以后,随着现代生态学科的崛起,推动了绿色城市设计理念的发展。绿色城市设计的目标是运用绿色技术为人们提供舒适、方便、环保的物质空间环境,再把握人性化和生态原则的基础上,不但要求城市达设施功能相互协调,空间形式的统一、完美,而且强调把污染降到最低,实现综合效益的最优化。
现代城市设计要在学习、借鉴传统的和现代的优秀城市设计实例的基础上,深刻理解现代城市生活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并运用绿色技术予以解决。
已发展的市区与尚待发展的乡郊地区的接壤处称为区边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边缘区已成为城市空间扩展和蔓延的主要地区。对于市区边缘地区的设计,要尊重天然环境,维持自然系统的活力,如水的流动性、生物多样性、植被覆盖等,同时要考虑在市区与乡郊地区之间提供视觉和地理上的连系。例如在湖南省衡阳市边缘城镇的发展规划中,规划区在保留基本农田和生态廊道的基础上,结合衡阳县城城区空间带形拓展趋势、交通导向、主导风向,充分利用公路绿化带、自然河流水系、高压输电走廊、基本农田保护区等作为生态廊道,实现了衡阳市区和衡阳县城、樟树乡、呆鹰岭镇的绿色生态协调发展。乡郊地区的规划应与现有发展相协调,建筑物及工厂的应注重新能源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等绿色技术的应用。
城市基础设施是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础,分为工程性基础设施(如图2)和社会性基础设施(如图3),前者一般指能源系统、给排水系统、环境系统、防灾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等工程,后者则指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金融保险、社会福利、文化教育、商业服务等设施。现代城市基础设施设计中,绿色技术的应用是全方位的,尤其是能源设施、供排水设施以及环保设施方面,新能源、污染治理、环境监测等绿色技术的运用,有效的减少了污染,节约了能源,提高了经济效益,还美化了环境。另外城市中的林地、开放空间、草地与公园以及河流廊道等基础设施,模仿自然系统,发挥着调节空气质量、水质、微气候以及管理能量资源的功能,促进了城市绿色经济建设。
绿色建筑设计目前也已成为建筑设计的潮流,绿色技术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对建筑场地的合理规划,在充分利用场地中自然资源的基础上,降低工程建设造价,提高建筑密度,合理开发地下空间,选用:膨胀珍珠岩、水泥蛭石、再生聚苯板等绿色环保材料,同时积极利用自然光源、能源及通风技术,减少对空调的依赖型;另外,城市的建筑物可采用墙体绿化、生态绿地、屋顶绿化等方式,增加建筑物内及其周围的总体绿化面积,实现城市的绿色发展。
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设计时对城市环境中人类生存权益的规划设计,人们在绿色的开敞空间里可以获得亲切、舒适、愉悦、轻松、安全、活力、自由、尊严的心理感受。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景观分为天然景观(如图4)和人造景观(如图5),天然的景观包括植物和水体,在设计时要考虑到生态性以及用地性质,水体的应用要以一种或几种形态综合布局,使绿色的环境空间丰富多彩;人造的景观以“绿”为主,在设计时要注重铺装和遮拦物的运用,来丰富人们的视觉效果,营造不同的空间感,增强观赏性和趣味性。
绿色技术在城市设计中的运用,有效的提高和改善了城市空间环境质量,为城市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提供了良好的保障。随着科技的进步,绿色技术会越来越完善,应用的范围的也会更加广泛,对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韩兴. 建筑设计中的绿色技术探讨[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8);
[2]. 王建国,王兴平. 绿色城市设计与低碳城市规划——新型城市化下的趋势[J]. 城市规划,2011(2);
[3]. 陈有红. 浅析现代房地产建筑项目中的绿色技术[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4]. 胡郑黎. 绿色城市设计——构建绿色和谐的家园[J]. 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5);
[5]. 郭宏慧,赖胜男,王源福. 浅析我国的绿色城市设计[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
[6]. 朱妍. 浅谈住宅设计中绿色技术的应用[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6);
传统绿地系统规划只是在总规阶段控性,控规阶段控量,而到了修规阶段却完全由开发商自主设计,往往就造成了压缩绿地指标,提高建筑容积率的现象。由此看来绿地系统规划的设计远没有达到人性化的要求。本文所要思考的就是在保证城市绿地系统架构的前提下探索对各层面绿地系统进行的优化设计方法,以塑造人性化城市为原则,打造城市特色,并实现城市的有机生长。
顾名思义,本文所提出的T型绿地就是指形态上与T相似布局的绿地结构。他总体上由横向与纵向两部分具有宽度的绿地所构成,有如下特征:突出结构相似,构成T型绿地的横纵两大部分是线型绿地与楔形绿地的组合;突出绿地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楔与外部绿地的联系;突出有机生长的特性,在所需要的用地内均能有效的渗透。
(1)有机生长理论。工业革命以前,城市多表现出自然生长为主,有机生长理论以朴素的自然设计观为特征。工业革命以后,主要分为主张技术派、主张田园派、主张历史角度三个倾向。这些理论的出发点均是在寻求人、城市、自然三者的和谐共处。到了现代,有机生长逐渐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相结合,多强调组团式布局。如我国的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组团特征特别明显。
(2)绿楔理论。绿楔思想是生态意识形态下的产物。绿楔作为联系城乡的纽带,对控制大城市摊大饼式的蔓延也起有很好的效果,并逐步演变成为一种规划思想。绿楔较早地出现在西方城市规划中。如在哥本哈根的指状规划、莫斯科发展总体规划、墨尔本市规划、慕尼黑规划中均有绿楔存在。我国近年来各大城市城市规划中也均出现了绿楔(见表1)。
传统绿地系统规划具有用地规整化、分级分类明确、体系完整等特征。从以往实施效果来看,主要存在下面的问题。
(1)人工化而不人性化。传统的绿地系统规划对系统的考虑十分全面,但是最关键的是弱化了对于使用者切身感受的环节,人性化设计往往只停留在理念的阶段。
(2)过于图面化而实操性较差。规划设计人员过分追求图面效果,疏于考虑现状特征,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事实上,基地的微环境是塑造具有特色的绿地景观的关键要素。
(3)绿地功能单一、缺少联系。往往规定的一块绿地只有一种功能类型,缺少其他功能的加入。不同功能绿地之间往往被道路、建筑、围墙等分隔,使得不同绿地之间缺少通道、联系不便。
(4)过于强调绿地边界。在所有的用地中绿地的边界最模糊,因为他具有最高的渗透度,与所有的用地都高度兼容。过于强调绿地边界的结果就是反而让绿地外的用地开发商思考如何侵入绿地,绿地所有者永远进行着边界保卫战。
(5)规划落后。绿地分类在以往进行了几次修订,如今,城市用地分类标准将广场被纳入绿地类型之一,但规划设计人员对变动的意义了解不够,应用时也仅仅是将S2换成G3。
T型绿地布局事实上是在传统带型绿地与楔形绿地模式上的改进,是将两者进行融合并关联形成的一个整体,笔者称为绿T模式。
以基本的T型绿地单元,可以通过四种方式进行组合。其中十字、工字形模式是我们通常所能见到的现代化城市的棋盘状网格型绿地系统的基本单元。这种模式的特征就是所有绿地的联系较直接,多以贯穿式划分地块,形成的绿地系统具有明显的人工痕迹。
在基本组合的基础上,将多个单元再次组合,就会形成大绿T模式,可以适用于组团、城市、区域等不同尺度的城市空间。可见这样组合形成的城市的绿地系统具有很强的有机形态,与树形结构非常相似。
(1)更为有机的结构。T型模式结构体现的是一种更加有机的生长方式。只要需求,绿地就存在。这样的结构亦具有传统绿地规划“点线面”结合的层次。
(2)更灵活的布局方式。一定意义上,T型绿地打破了传统绿地以贯穿性、包围性、切蛋糕等较为粗放的麦当劳式的布局方式,提倡建立在需求层次之上的绿地安排,注重基地的微环境,因此具有更加灵活的布局方式。
(3)更具趣味性的城市空间。T型模式布局,增加了更多异型的不规则的城市空间,也充分保留了城市的水体、山体等自然景观,维持城市肌理。城市将更加充满趣味性,更加有特色。
(4)更具有实效性。由于T型模式遵循城市有机生长原理,尽量不改变城市自然环境,保留城市河流、山体及局部的微地形等。同时由于保存了城市文化环境,因此实施中易于为人们接受。
项目位于湖北省荆州城市中心区边缘,荆州古城北部,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人文及生态资源优势。项目定位为打造成集商业、教育医疗服务、文化娱乐、休闲体育等功能于一体,配套设施一流的综合性居住社区。其现状主要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利用T型绿地,提高项目品质。
规划中利用T型生态绿地基底,将绿地引入各个地块内部,并在公共绿地中配套相应的设施,实现景观、休闲、健身、交流及服务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活力“绿T”空间。这种模式城市生态绿地与社区公共绿地融为一体,实现了城市公共空间与社区半公共空间的有机过渡。
在这种绿T模式下,我们确定了“T型绿构、带状延伸、核心引领、群组辉映”的规划结构,从而为方案的完成奠定了基础。
T型绿地模式是对传统线型绿地空间及楔形空间的改进,加强了两者的联系,更加体现人性化设计与有机生长方式。对于打造景观特色鲜明的生态城市具有很大的意义。对解决城市更新改造中的绿地系统的问题有着十分有效的作用。
林仲煜,胡纹,金伟,等.中国可持续城市形态构建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4):18-22.
杨滨章.哥本哈根“手指规划”产生的背景与内容[J].城市规划,2009,33(8):52-58.
王佐.有机生长理论及思考—从有机生长理论到可持续发展理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2(2):75-80.
校园环境绿化是师生感官与精神的综合体验,优秀的校园绿化能体现一个大学的精神与文化。井冈山大学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性大学,校园规模不断扩大,校园绿化也不断更新。本文结合井冈山大学的校园绿化现状,用环境心理学的生态知觉理论探讨师生的行为心理与校园绿化环境的关系,为校园绿化设计提供借鉴。
环境心理学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心理学前沿学科,主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环境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表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1]。
“校园”源于拉丁语“campo”,意指一块连绵不断的绿色场地[2],特指学院或大学,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传统教育出现文人园,哲学家们在露天场所公开讲学,例如柏拉图就在雅典城内开设讲堂,园内有供散步的林荫道、树木、凉亭等,这是校园环境建设的雏形。随着时代变迁,大学的发展,目前广义的大学校园景观绿化设计,不仅指校园户外景观范围内教学区、办公区、宿舍生活区等范围物质环境,还包括校园空间氛围、场所精神等非物质环境。
关于环境和人的行为之间关系的科学研究始于一百多年前,其最早的名称提出者是纽约的普洛尚斯基(Proshansky)和伊特尔森(Itteison),自20世纪60年代在北美地区开始流行后,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发展迅速。环境心理学早期是由于环境恶劣,居民不满情绪高涨,其研究重点集中建筑环境与行为方面,?J为人作用于环境,同样环境也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当前环境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人与环境的在知觉、认识和评价、生活质量等的关注,出现了生态知觉理论、个人空间和领域性、空间行为等理论。环境知觉理论研究的对象是环境和人,知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过程,人感知到的是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模式[3],例如校园内广场不仅为师生提供集散的功能,也是供人们休息、开会、看书、交谈等学习和娱乐活动的场所,一旦环境提供的某种特征向需要它的人暗示它的使用价值,人们自然就会发掘和利用它[2]。
国内的环境心理学研究发展较短,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1993年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常怀生提出促进建筑环境心理学的发展,12月份《建筑师》杂志出版了一期专刊,这被认为环境心理学在中国的正式诞生[3]。国内研究目前主张环境心理学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相结合,但是国内理论研究仍薄弱,其交叉应用研究仍需加强。
本文研究对象为井冈山大学校园环境及其使用者,重点在于通过生态知觉理论讨师生的行为心理与校园绿化环境的互动关系,主要行为特性有走近路,依靠性,场所精神,为校园规划设计提供可行性建议。
井冈山大学地处江西吉安,学校坚持以井冈山精神办学育人,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学生的校园环境,这也明确校园精神和文化内涵绿化设计理念。学校经过多年的努力校园规模日益扩大,目前校园有新老校区,老校区绿化基本沿袭着井冈山大学办学早期绿化格局,形成以湖心亭为中心的办公区和生活区,植物生态性良好,具有浓厚的校园历史文化韵味,但老校区校园绿化显得杂乱,局部过于野生状,不利于师生的到达和休憩浏览,除了湖心亭外,并没有更多的供师生晨读、交谈和休憩的安静场所,植物栽培上以乡村树种为主,植物色彩上比较单调,有色树种较少,群落少。新校区处在建阶段,目前有建工学院楼群、新学术交流中心,医学院楼群,新图书馆等,有一片生态群落丰富的山体,但其局部现状已被破坏,环校路周边绿化处待建中,新校区有新建宿舍楼,大学生学习氛围浓烈,有着良好的校园文化基础。
生态知觉理论是由吉布森(JamesJ.Gibson)创立的,知觉是一个有机整体过程,人感知到的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模式并不是一个个分开的孤立的刺激[4]。在生态知觉理论主要有三重含义,第一:将为它的使用者群体提供便捷性,需要能方便地到达它所在的位置,因此一般人都有走近路的习惯;第二,环境对象要有明确的意义,是由环境的物质特性直接显示出周围人群所需要的功能意义,这就是场所精神;第三,要让使用者的需要得到满足,比如依靠性让使用者感受安全。
走近路习性是一种行为现象。生态知觉理论认为人们在目标明确或有目的的移动时,只要没有障碍物阻挡,总是倾向于选择最短路径,只有在伴有其他目的时,如散步、闲逛、观景时,才会信步任其所至[5]。在校园内这种抄近路也到处可见(图1~3)。对此类穿行捷径,两种解决办法:一是设置障碍(围栏、土山、矮墙、绿篱、假山和标志等),使抄近路者迂回绕行,从而阻碍或减少这种不希望发生的行为;二是在设计和营建中尽量满足人的这一先天习性,并借以创造更为丰富和复杂的景观环境,在做校园绿化设计时,应尽量考虑人的这种抄近路的行为习性,可以正强化或负强化,否则捷径将越来越乱,污损和破坏活动也会随之增加[6]。4.2.2依靠性
经过多次的调查研究发现在校园广场等外部空间人并不是均匀散布的,且不一定停留在设计者认为最适合停留的地方。观察表明,人总是偏爱逗留在柱子、树木、旗杆、墙壁、门廊和建筑小品的周围和附近(图4~6)。从生态知觉理论考虑这些物质特性给人提供了依靠的功能性,也就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这类有所凭靠、同时又能看到更大空间的小空间深受人们的喜爱,设计者应“以人为本”,创作若干个小空间,布置花架、花坛、亭子等园林构筑物,以满足人的这种依赖性。
生态知觉理论认为环境的“提供”一旦符合人的生态知觉,但现场又别无选择,就会出现被兼作他用的可能性,这就是场所精神[5]。场所精神几乎是一种普遍现象。如校园9号教学楼前小广场,其设计本意为疏散人群集散广场,但由于场地宽阔其设计布置有向心性,自发地成为了各类活动的聚集地,其周边的座椅也成师生观摩表演的场所(图7),湖心亭的大草坪疏朗的植物点缀其中,吸引很多师生在此举行观赏活动(图8),同样的一景在4号楼边上的考研学子风采展示牌,这都是一种场所精神,是反映井大校园文化特色的景观(图9)。
这样的环境设计通过人的需求暗示给了设计启示,只有设计出具有特色的,场所性环景观,使人们在校园内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首先,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对绿化环境研究局限在绿化用地系统,易忽视其它用地绿化环境。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相关指标均远低于世界有关组织推荐的合理指标。鉴于我国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内增避大片绿地是不可行的,为创建园林城市而占用郊区耕地的作法也得不偿失。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绿化空间潜力和提高绿地综合效益。其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对城市绿地作为居民主要游憩空间功能的认识不足。城区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调解城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自然的游憩空间功能。
(二)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专业应加强相互渗透、协调。城市空间规划时常出现以下现象:(1)绿化规划设计缺乏艺术文化特色和供居民游憩利用价值的植被空间;(2)囿于场地铺装图案、雕塑小品造型和建筑立面装饰设计,而缺乏环境保护规划缺少对空间机能和绿化调节效益的考虑。
(三)现有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对城市居民室外休闲生活内容、规律和活动空间的研究不够。当前,人们发展已改变原有单纯的家庭--工作单位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切于走出居室、走向充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加强对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相互影响机制的了解,加强对社会休闲生活与社会文化建设相互影响机制的认识,城市由物质文明观念向生态环境、精神文明观念转变的人文主义思想。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综合建设需要探索和运用具有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环境卫生、居民活动、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我们认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沛、人与自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它具有以下涵义:
(1)可持续发展观念:绿色作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词、被国内外普遍认可,相对于森林、田园等提法,确切地表明了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
(2)是城市工业、商业、基础设施、交通、仓储等城市设施集中的用地空间以外的开放型用地空间。
(3)人文主义思想;绿色空间系统包括绿化、自然环境和空间内人群行为的双重意义。
(4)整体环境观念:对城市环境各种要素(物质、形式、精神)的整体综合研究。
(5)系统观念:相对于现行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中的点、线、面用地概念,针对城市空间不断立体竖向发展的态势,提出点型、带型、场型空间概念。并将各种类型空间作为有机联系的大系统,综合运作规划学、园林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行为学、社会学、美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理论知识,对城市空间进行系统研究和规划设计。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与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环保环卫规划、风貌特色规划、城市设计构成互补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列规划和环境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保环卫、人群行为、艺术特色、景观风貌等研究。其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主要内容:
(一)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城市空间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特色风貌等目标。借助3s等新技术,在定性基础上逐步高度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二)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与预测。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进行调研和趋势预测:
(三)绿色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形成点型、带型、场型空间相结合的空间系统。绿色空间包括;公共绿地、城市滨水地带、运动场、游乐园、城市广场、主要街道、大型建筑庭院、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规划要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做出定性、定量规划。
(四)绿色空间功能规划。绿色空间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散、停留、展示、分隔、交通)、和人通、文化艺术表述等各项功能。规划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认定。
(五)绿色空间系统特色风貌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控制下充分考虑绿色主要空间进行艺术风格、文化主题等方面规划。
(六)绿化规划对点、带、场空间进行全面的绿化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绿视率、郁闭度、叶面积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植被特征加以规划定。
和传统的建筑设计相对比,绿色建筑设计满足的层次需求比较多,这就让对绿色建筑的投资起点较高,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被投资者所青睐。但是就其生命周期成本观的角度进行思考,对绿色建筑的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进行综合的考虑,也就是说对在使用建筑的过程中所降低的费用以及提高的生态功能进行综合的考虑。之所以要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综合性评价就是在绿色建筑设计最大的生态功能和最小的使用周期费用之间寻找平衡点,在这个前提下进行建筑方案的设计,这样设计出的建筑才符合绿色建筑的宗旨。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所体现的资源利用效率、环境和社会效益,无疑是可以让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促进的,但我们也知道,绿色建筑具有更广泛的主体需求,其层次性更强。与绿色建筑设计综合评价的目的相结合,经济型和适用性的统一,让主要的指标进一步的突出且指标之间要有可比性是评价的时候需要遵循的原则。
对绿色建筑设计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各层级评价因素之间存在的关系主要是:横向的交叉和纵向的从属关系,经过对评价因素进行分类、分层后建立一个完备的、易于操作的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一定的方法计算选出综合性最好的方案。
所谓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仅让当代人的需求得到满足,又不让未来人们的满足受到威胁的发展方式,也就意味着进行适当的发展。绿色建筑设计的综合性评价重视的是建设多元化的需求,一如既往的对多因素的综合效益进行重视,实现人、自然、建筑的协调性可持续发展,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核心思想的体现。
全寿命周期费用评价理论的主旨是把绿色建筑看成一个生命系统,在这个生命系统中以全寿命作为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对物质投入和产出进行评价作为这个系统在技术经济上的指标。在绿色建筑体系中,它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主要有建筑投资和维护成本。根据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综合评价的意义,综合性评价的过程为:评估目标的确立、相关评价要素的收集并进行数据化、分析指标与综合评价、下结论与改进建议等阶段。由于需求维度的目标比较多,所以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比较适合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综合性评价。
以总额和性能分析为背景的绿色建筑设计优化对策,把建筑设计过程和设计深度作为基础,可以把建设设计分为四个阶段:决策设计阶段、开始设计阶段、扩大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通过对地域、环境、资源等性能的综合考虑,利用评价标准指导绿色建筑设计同时辅以高科技软件分析建筑的主要性能,让绿色建筑的科学性、客观性进一步的提升。
对绿色建筑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需要以传统的建筑设计为基础然后加上如地理、气象、技术、文化和环境等相关的参数,对自然生长的规律进行依赖是绿色建筑地域空间组织模式设计的优化原则,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加入地域元素,对人在绿色建筑中的感受重视起来,对设计优化主要表现在:优化设计技术、视觉形式、空间关系等,并与地域建筑技术水平、文化水平,地方发展情况相结合。进行研究、调查、转换等,以便于设计模式得以控制,绿色建筑的效果得以优化。与此同时,绿色建筑的生态系统是由人、地质、大气环境、土壤等元素组成的。通过对绿色建筑的综合性能进行考虑,确保绿色建筑能对地域风格和价值系统进行整体的体现,并以地理环境的变化为基础,让地域环境系统和谐相处的优化目标得以实现。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准则,然后对现有的绿色建筑过程的设计进行优化:首先,对设计团队进行优化,由于组成绿色建筑设计团队的人员非常复杂,绿色建筑项目设计团队应该基于绿色建筑的目标,对配设计团队进行员工的配置,落实责任。第二,对决策设计进行优化,设置特殊的绿色设计团队然后进行绿色建筑启动仪式,如开展绿色建筑的可行性分析,对绿色建筑的现场技术、设备、交通等进行深度的分析,不能止于表面,一定要深入本质的进行研讨、分析;第三,优化初步设计,对初步设计进行优化的过的主要表现有:开展绿色建筑设计研讨会、规定绿色建筑设计的总要求、发展绿色建筑设计、确定绿色建筑设计的审查指标等等。第四、优化扩充设计,优化扩充设计的过程表现在:开展绿色技术深化实施研讨会、对绿色建筑进行扩充设计、对扩充绿色设计图纸进行审查、设计图纸模拟(综合建筑能耗、室内的通风、采光情况);第五,优化设计施工图纸,优化施工图设计的主要流程是:对绿色施工图纸设计进行深化、绿色建筑设计图纸完工、对施工图纸进行严格的审查(要是参数发生变化的时候,应该以计算机为基础进行模拟的校对、审核、会签)、施工图设计完工。
当前,对建筑环境进行整体性能评价的系统主要包含的指标有:水、材料、能源、空气质量和其它指标该,但内容的评价系统、操作模式、结构、结果的表达和绿色建筑的决策模式相比具有一定的距离,很难满足设计师在优化绿色建筑设计的需求,在分析绿色建筑环境的时候使用Ecotect软件,通过总结可以对绿色建筑综合性能评价指标进行获取,让每一项综合评价指标独立于彼此,可以对绿色建筑的综合性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反应,根据绿色建筑功能的要求对指标的权重进行设置,可以使用的方法主要有相关系数法、专家评分法等几个常用的定权方法,对权重的评价指标进行确定,通过采用Ecotect仿真程序对方案的性能进行分析,然后通过TOPSIS算法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让获得的评价指标达到最佳和EcotectTOPSIS决策模型。